煤巷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分析

   日期:2019-11-27     浏览:573    
核心提示:煤巷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分析   对一些传统的锚杆支护理论来说,比如悬吊、组合梁及组合拱等,通常是以具有弹性特点的完整岩体为依据,进一步对理论进行提出。并且,所提出的理论在特殊的条件下业非常适用。但是,如果围岩属于峰后或残余强度的破裂岩体,
 巷锚杆支护的关键理论分析 
  对一些传统的锚杆支护理论来说,比如悬吊、组合梁及组合拱等,通常是以具有弹性特点的完整岩体为依据,进一步对理论进行提出。并且,所提出的理论在特殊的条件下业非常适用。但是,如果围岩属于峰后或残余强度的破裂岩体,那么对于锚杆支护的作用机理利用以上理论是无法进行解释的。近年来,国内外有部分学者对锚杆支护对岩石力学性质的改变进行了探究,但只是对岩石在峰前弹性情况下一些方面的作用进行了研究,比如内摩擦角、内聚力等,对于岩石在峰后的状况却没有做过多研究。 
  以巷道围岩中等稳定条件为参考依据,并结合理论研究及相关计算,可以得到下述结论: 
  (1)对于锚固体来说,在破坏前后许多参数会随着锚杆支护的强度增加而升高,这些参数包括内摩擦角、内聚力、锚固体极限强度及残余强度[2]。与此同时,对于内聚力及锚固体残余强度,破坏后与破坏前比较,有着明显的提升趋势。 
  (2)基于破裂岩体当中的布置锚杆,使岩体当中的锚固体极限强度及残余强度得到了有效强化,其中残余强度强化效果高于极限强度,极限强度与残余强度之间的比值在1.06至1.13之间,显然这能够使破裂岩体更具稳定性。 
  (3)基于破裂岩体当中的锚固体极限强度及残余强度会随着锚杆支护强度的增多而逐渐增强,在增强到一定程度使,便能够为围岩的稳定提供依据。 
 
打赏
 

免责声明:
本站部份内容系网友自发上传与转载,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
如涉及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30日内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更多>同类技术中心

推荐图文
推荐技术中心
点击排行